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影视行业的从业者们该如何运用手法多样的影视语言连接传统与现代,运用现代影响促进文化共生?也许在一场谈到视像文化未来的谈论中,大家能够从影视作品的创作者的分享里,窥到关于答案的些许痕迹。
9月20日,首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在成都启幕,来自影视文化行业的专家学者、导演、演员等从业者汇聚蓉城,以“文明共生:多彩、平等、包容”为主题,共同探讨文明交流互鉴。当天下午,作为论坛的主体活动之一,以“传统与现代:全球语境下的视像未来”为主题的平行论坛,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众多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导演、编剧等镜头后的人物,来到了台前分享自身对于这一主题的看法。
共话全球语境下的视像未来
“故事内容才是创作的核心”
中国香港导演、影视制作人唐季礼
全球语境下的视像未来会是怎样的?论坛中,视像文化的多元共生、多样发展成为了首先被探讨的内容。入行40余年,曾执导出《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红番区》等经典动作电影的中国香港导演、影视制作人唐季礼,就从自身的成长出发,谈到了他所经历的关于电影艺术的技术变革。“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我记得我小时候看的黑白电影、无声电影。其实对于全世界的电影人来说,大家的起跑线是差不多的,但因为不同的创作者走了不同的道路。我发现观众很喜欢看故事,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有好的主题,不仅引人入胜,更让看过的观众久久不能忘怀。”
分享中,唐季礼还回忆了在数十年前在香港拍摄电影时的经历,而后他又受到“迪士尼影业”的邀请,前往好莱坞,拍摄了喜剧电影《脱线先生》。在那个时候,唐季礼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体会到了电影创作中应坚持的要点。“电影艺术从胶卷时代再到数字时代,无论技术怎么改变,归根到底故事内容才是核心。观众看电影,还是看故事的内容是否感人、动人。”
与唐季礼想法相似的,还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节协会主席任仲伦,他在现场说到了与导演李安合作的经历,当时李安尝试用120帧 3D的方式拍动作戏,可少有电影院能够达到放映条件。“在我看来,李安导演就是电影艺术和技术上的一位苦行者、探索者。从这个事情中,我看到一个问题,当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低门槛的进入之后,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高品质的创作,始终是电影创作者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任仲伦还说到,当下新技术的介入扩展了表现的可能性,使得电影中的表达叙事更加有力、更加形象和细微。但他始终坚持一点,那就是电影创作还是要表达人,把人塑造好。“可能以后的观赏方式会发生很大改变,但本质上还是要去触摸人、触摸人性。”
展望视像文化的多元共生、多样发展
“视像传达给观众同频共振的感受”
中国导演、监制 毛卫宁
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再到当下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这些先进的技术会给影视创作带来怎样的改变?现场,参与论坛的大咖们也展望到视像的未来,谈起了数字化浪潮下对于影视行业的思考。
作为首届金熊猫奖电视剧单元的评委,来自四川的导演毛卫宁,以本次评选工作为例,说到了影像不同于文字的表达功能。“文字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解读,但影像或者说视像,会传达出一个同屏共振的效果。比如这次评选工作,有些评委不仅是第一次来中国,有的还是第一次来亚洲。虽然我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长经历,但我们对于影像的文化审美是高度一致的。”
毛卫宁还说到,影像文化发展到今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互联网化,这使影像的传播渠道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仅从影像传播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未来一定会越来越个人化,个人的选择决定一切。观众什么时间想看、想看什么,都交给他们个人选择,所以这是我们创作者要面对的问题。”
日本著名动画制片人真木太郎也说到了在动画片领域的改变,他表示在50年前,动画作品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但现在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看动画。“这是动画观众的多样性,还有一点多样性,就是动画制作技术的改变。以前动画都靠手绘,但现在不仅有CG技术还有真人捕捉技术等等,动画可以通过技术扩宽表达的方式。”
法国著名导演菲利普·弥勒
法国著名导演菲利普·弥勒则说到了线上流媒体平台的变化,40岁才拿起摄影机拍摄电影的他,表示这些线上平台就像是电影超市一样,看似内容很多,但是平台上的电影并没有什么多样性,只有极高的商业性。“我们要给观众提供怎么样的电影?其实应该也要有更丰富的多样性。”
而在美国电影协会大中华区总裁及亚太区副总裁冯伟看来,像奈飞等流媒体平台,其付费用户对于内容需求的多元化,正在推动好莱坞等全世界的影视制作公司,制作出表达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题材,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积极的角度上来说,为中国跟全世界的影视创作者,提供了制作更加多元化作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