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勋章,峨影集团邓朝洪、王晶、古赞琴、龙庭富、田振强、刘大容、杜佩琼、李尔康、李凤清、张云、赵永福、胡樵文、祖茂华、秦萍此14名老同志荣获抗美援朝勋章。借着这个机会,在这特殊的2020年岁末,让我们走进他们,听一听峨影人在抗美援朝中的那些事儿。


该专栏将以采访峨影抗美援朝老兵的形式,拨开历史的硝烟,追忆抗美援朝的往事,致敬保家卫国的志愿军英雄,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今天采访到的是峨影抗美援朝老兵,也是这次采访对象中唯一的女兵——杜佩琼。

杜佩琼,1938年出生,1951年3月作为志愿军战地记者赶赴朝鲜战场,于1953年停战时回国。1951年是战事最紧张的时候,作为最早一批去到朝鲜战场的慰问团,当时年仅15岁的杜佩琼感到自己身上充满了战斗热情。
在采访刚开始时,杜佩琼便回忆说:“当时美国人的装备很好,所以那些美国人特别嚣张,他们把飞机飞得很低,跟在慰问团后面追。那时候,我们的运输线被美军切断,粮食供应严重不足,我们就只能去地里挖野菜充饥。挖野菜非常危险,经常会碰到美军的飞机冲地面扫射,我们只能等飞机飞过去之后又赶紧跑一段路,等飞机折返回来的时候我们又找地方隐蔽。因为飞机飞得低,所以我到现在都记得飞行员的样子。”杜佩琼说到这里的时候,也告诉我们说她虽然现在过了很久的和平日子,但还是能时常梦见战场上美军的模样,可见当时的战场状况的激烈和难忘。

以下为本次采访内容:
Q:您在部队中具体做什么呢?
杜佩琼:我的工作就是要及时把战士们在战场的英勇事迹记录下来,并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各个部队。记得那时候有一个侦察英雄叫李来龙的战士(音译),他去敌方的营地摸到了一个“活舌头”(就是抓了一个俘虏),当时抓一般的士兵是问不出什么的,还得抓军官回来,就这样了解了敌人的情况。当时这个事迹我们就把他编成了本子在连队里宣传。

年轻时的杜佩琼
Q:您有什么特别难忘的故事?
杜佩琼:当时我们随部队在战斗的最前线,条件很艰苦,大家都是在坑道里进行慰问演出,有快板、评书和各种各样的小型演出。我们每天睡前脱了鞋,到第二天早上鞋子就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必须放在火上烤化了之后才穿得上。那时候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是大家始终都很有激情。

那时候我们的小分队要行军到另外一个连队慰问,当时我们都是坐在运输车上,有一个比我年龄稍大一点的女同志,笑嘻嘻地走过来坐在我的旁边。我们每天都在备战状态所以人都特别疲乏,上了车就都开始抓紧时间睡觉,那个女同志就趴在我的腿上睡着了。突然,我听到一声巨响,心想是谁在打防空枪?都打到我耳朵边上过去了。这时候,趴在我身上睡觉的女同志说:“我负伤了!”我们就赶紧过去看她,在她的腰上找到一个很小的窟窿,但奇怪的是出血量特别多,于是我们就顺着衣服往上撩,撩到肩胛骨那里一看,碗口大的洞!当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急救包,就拿急救包里的急救用品摁着那个碗口大的洞,但是怎么都摁不住,血还是在往外涌,最后没办法只好用我们吃饭的碗盖压着,然后坚持着送到了医院。最后,那个女同志还是因为失血过多去世了。

部队中难得的合照(左三为杜佩琼)
后来我们分析,那个女同志受伤的那个位置本来是我的腹部和腿部,因为我是坐立靠着睡觉,她在我的腿上趴着,所以子弹打到了她而不是我,相当于她帮我挡了这要命的一枪,我当时心里难过极了。那个女同志她唱歌唱得很好,战士们都很欣赏她,所以她没有完成的任务我要接着完成——接着去坑道里给战士们慰问演出,接着去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当然也包括她。因为志愿军的勇猛,美军到后面开始怕我们了,直到1953年停战我就回国了。


杜佩琼所获纪念奖章
Q:您是什么时候来到峨影工作的呢?
杜佩琼:我先是在师里边的文工队,部队当时经常需要整编,师文工队被撤销之后,我就调到军文工团。1958年后军文工团又整编了,我又去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之后我和我的先生一起转业到咱们四川的峨眉电影制片厂。我的工作经历很简单,就是从部队到八一厂然后到峨影厂扎根了。
Q:您当时在峨影厂主要做什么呢?
杜佩琼:我在峨影厂做过很多工作,一开始在洗印车间工作,后来也做过底片剪辑和车间调度,再后来是车间副主任,一直干到了退休。
Q:您平时有什么爱好吗?
杜佩琼:我退休以后就去老年大学画国画,山水花鸟什么都学,到现在也在画。

杜佩琼所在文工队集体功纪念照
杜佩琼在接受采访时几度哽咽,在说到替她挡枪的女同志时,老人家更是激动,这些都是抗美援朝战争带给她的痛苦记忆,让她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就像一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们如今生活幸福,应当心怀感激,正是因为他们当年的浴血奋战才换来今天的家国安宁。杜佩琼的故事告诉我们,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儿女的光荣事迹都值得人们去学习、去发扬光大。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息,更无语,血泪满眶!”嘹亮的号角声响起,胜利的凯歌也一同传遍中华。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提升中国人民的士气,更是为了弘扬继承这一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即便到了今天,世界上的一些地区依旧是水深火热,战火纷飞。而作为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国度的我们,更应该感到幸运和自豪。

惟愿在世的英雄吉祥安康,已逝的英魂终归故乡。
铭记历史,向最可爱的人致敬!